節(jié)衣縮食本是美德,應該贊頌,但是在法家人物看來,如果是臣子這樣做,那就未必,因為它使得臣子撈取了政治聲譽,分解了君主的權威?!俄n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有孟獻伯的故事,節(jié)儉就得到了另外的解釋:孟獻伯做晉相,院子里生出野草...[繼續(xù)閱讀]
海量資源,盡在掌握
節(jié)衣縮食本是美德,應該贊頌,但是在法家人物看來,如果是臣子這樣做,那就未必,因為它使得臣子撈取了政治聲譽,分解了君主的權威?!俄n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有孟獻伯的故事,節(jié)儉就得到了另外的解釋:孟獻伯做晉相,院子里生出野草...[繼續(xù)閱讀]
韓非子雖然口吃,但是善于論戰(zhàn),在論說激戰(zhàn)中常常設喻引譬,假托寓言,增加說理性、生動性。在設喻引譬時,總離不了飲食的例子。比如在論述政治家要善于區(qū)別事情的緩急時,以吃飯的事作比喻:“故糟糠不飽者不務粱肉,短褐不完者不...[繼續(xù)閱讀]
韓非子記載當時飲食的俗語,并且引用來說理。如《韓非子·難勢》:“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,餓者不活;今待堯、舜之賢乃治當世之民,是猶待粱肉而救餓之說也。夫曰:‘良馬固車,臧獲御之則為人笑,王良御之則日取乎千里,’吾不以為...[繼續(xù)閱讀]
《禮記·曲禮》首先對禮的意義做了一個闡述:“夫禮者,所以定親疏,決嫌疑,別同異,明是非也。”即是說禮節(jié)的制定是為了審定親疏、裁決嫌疑,分別同與異,明白是與非的尺度。這里頭一條很重要,是基礎,就是很明確地說明禮儀是為了...[繼續(xù)閱讀]
中國人最基本的社會單位是家庭,下一代所受到的第一教育是在家庭中進行的,家庭對孩子教育的第一堂課是在餐桌上進行的。吃飯是最重要的事,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如此,饑餓中的孩子對食物的要求是迫切的,也因此,這時候的教育是最...[繼續(xù)閱讀]
飲食之禮是《曲禮》闡述的重點。比如關于如何設置席位的事情,必須請示尊者席應該怎樣擺放,什么方向,請示衽席如何擺放,一切以尊者感覺合適為衡量標準。當坐席南向北向的時候,以西方為上位尊位;東向西向的時候,以南方為上位...[繼續(xù)閱讀]
司馬遷所生活的西漢前中期,社會文化的發(fā)展蓬勃向上并且達于鼎盛,飲食文化也得到充分發(fā)育。飲食生活不僅僅只是人們自身生存的需要,更是社會生活的縮影,它受制于社會又對社會產生影響。司馬遷飲食文化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基于...[繼續(xù)閱讀]
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體現(xiàn)的飲食文化思想涵蓋了社會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心理各個方面,具有一定的代表性,代表了他所處時代的飲食文化思想。這是由于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對西漢上升時期的社會面貌進行了真實客觀的反映,對各個階...[繼續(xù)閱讀]
酒有什么社會功能?西漢王莽時的羲和(官職名)魯匡有一個十分精彩的論述,他說:“酒者,天之美祿,帝王所以頤養(yǎng)天下,享祀祈福,扶衰養(yǎng)疾。百禮之會,非酒不行。故《詩》曰‘無酒酤我’,而《論語》曰‘酤酒不食’,二者非相反也。夫...[繼續(xù)閱讀]
酒是最好的賞賜物,酒是心意的最好承載物。漢文帝下詔曰:“今歲首,不時使人存問長老,又無布帛酒肉之賜,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(yǎng)其親?今聞吏稟當受鬻者,或以陳粟,豈稱養(yǎng)老之意哉!具為令?!盵1]于是下令:“年八十已上,賜米人月一石...[繼續(xù)閱讀]